【圆方视角】氢能的应用场景和降本路径 二维码
1. 氢能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之一 氢能具备储量高、热值高、零碳排的特点,未来将成为低碳社会的主要能源之一。 氢燃料的热值高,是常见燃料中最高的,达到142KJ/g,约为石油的3倍,煤炭的5倍,乙醇的4倍。这意味着,消耗相同质量的燃料,氢气所提供的能量最高。 氢气的高热值特点,决定了其在能量替代、以及交通工具轻量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。 其次,氢能源使用排放物仅为水,几乎零碳排 此外,氢是宇宙中含量非常高的元素,储量排名第三;且容易获取。 氢能符合各国的战略需求,因此目前一致预期为2050年氢能将在全球能源中占比达到18%,最终有多种应用领域,但中短期将主要运用在汽车领域。 2. 四大运用场景 氢能因为热能高、能量效率高(但储存不易)等原因,适合使用的场合包括交通运输、储能、工业、建筑四大场景。 交通领域会最先实现应用:1)氢燃料电池汽车、2)氢燃料电池船舶、飞机,这些有想象的空间。如果成本、技术达到一定程度,氢储能也将有很大发展,将和锂电储能、抽水蓄能等方式形成互补。 需求:2050年供应全球18%的能源 供应:制氢环节,制氢成本降低是主要关注的,制氢环节是可以快速降本的;在储氢运氢方面,除了安全、成本问题外,还需要有储氢技术的突破。
3. 性能: 高热值、高续航、充能快 氢能的热值很高,是汽油的约3倍,能量密度很高(续航长)目前量产最多的氢能源汽车丰田Mirai2021版续航652km。 4. 大规模运用的瓶颈主要是安全性和成本高企
5. 成本如何下降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、储运氢能、用氢三个环节。 因为中短期的运用场景以汽车为主,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例,用氢成本=制氢成本+储运成本+加氢站成本+加氢站的合理利润。 制氢环节:目前提倡的是用绿色能源电解水来制氢-即绿氢,主要成本是电费成本、电解槽的成本。以当前工业电价6毛算,电费成本占比60-80%,叠加电解槽成本,需要40-50元制备1kg 氢气。电费低于3毛,成本和其他工业制氢路线成本相当。 未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毛5,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到20元以内。 制氢环节成本下降主要来自发电成本下降、电解槽成本下降或国产化(目前很多进口零部件)。目前我国电解水制氢占比很小-2020年小于4%,预计到2030年达到10%。规模大小也取决于降本速度。 储运环节:分为气态(长管拖车、管道等)、液态、固态三种方式。目前气态为主,但主要适用于少量、短距离运输,超过200km经济性会迅速下降。管道运输投资过高,每km500万。 液态储氢当前应用少,储氢密度大,适合长距离运输,是较为理想的模式。但因为压缩氢气到液态的成本很高,无法大规模使用。 固态储氢是用特定的储氢材料作为介质去吸纳氢气,然后运送到使用地,再通过反应释放氢气,但目前没有特别合适的介质,或是整个吸纳、释放过程还可能产生其他反应,技术不够成熟;另外也面临金属(介质)重量过重不好运输的问题。 在储运环节,气态运输适合短途,长途还是寄希望于液态储氢或是固态储氢技术的突破,以及降本。 加氢站成本下降主要来自于设备的国产化、规模效应;目前80%设备为进口,价格高昂。 用氢的成本需要低于40元/kg 才具有竞争性。当用氢成本在20-30元/kg,时,氢能用于汽车的运营成本可以和汽油车相媲美(预计2030之后),但和锂电的经济性仍然差距较远。
6. 大规模使用氢能有什么隐患 一名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发表在“科学”杂志的论文指出,氢气使用是清洁能源,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造成氢气泄露,他测算在氢气的制备、储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15%的氢气泄露到大气层,使得氢气在大气占比从之前的0.5%增加到2.3%,氢气的泄露可能会导致臭氧层的减少最终达到10%。 另外,美国的大气学家还表示,不光会破坏臭氧层,还会使大气比例失衡,使得以氢气为营养物的太古代微生物繁殖增加,带来未知后果。 任何能源规模化使用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一些后果,因此各国在制定氢能源政策时,也应适当考虑过度使用氢能源造成的环境后果。 |